近日,记者实地探访了2024中国国际清洁能源博览会,在风光储之外,氢能馆单独成立,参会企业达325家,基本涵盖了国内主流氢能企业,现场人气明显高于风光储展馆。
氢能发展备受瞩目,各地氢能扶持政策不断推出,在国家发改委、国家能源局联合印发的《氢能产业发展中长期规划(2021-2035年)》中,氢能被明确为未来国家能源体系的组成部分,今年2月底,山东宣布从3月1日起对行驶山东省高速公路安装ETC套装设备的氢能车辆暂免收取高速公路通行费。
氢能产业涉及制氢、储氢、加氢、氢燃料电池等许多环节,目前下游应用主要在轻卡、工程车、公交车、重卡等领域。《华夏时报》记者在本次博览会上独家专访了氢沄(河南)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下称“氢沄新能源”)副总裁刘子言,氢沄新能源业务集中在氢能产业链中最核心的环节——氢燃料电池发电系统及关键零部件,技术含量高,研发难度大。刘子言介绍了公司目前最新的产品和技术平台,对于氢能产业未来发展,他认为在政策上应当加强顶层设计,在行业内要加强制储运用等各个环节间的协作,行业齐心协力才能让氢能发展更好。以下是全部内容:
这次我们推出了3款全新的产品:第一款是在150千瓦的基础上推出升级的180千瓦燃料电池系统;第二款是250标方的高效率电解槽;第三款是兆瓦级固定发电系统。我们自主研发的大功率氢燃料电池系统,采用双引射器等前沿技术,具有高性能、高效率且集成度高等特点,系统最高效率可达到58%,显著降低了百公里氢耗,优化了运营成本。满足了市场对高效、可靠、环保的能源系统的需求。我们此次推出的电解槽,也是氢沄新能源的杰出之作,凭借低能耗、高集成、快速响应及长寿命等核心优势,也在制氢领域取得了不错的市场反应。 固定式发电系统也是我们在本次展会上推出的全新的自主研发产品,它在产品标准化、系统稳定性、发电效率、整体能效等多个方面都展现了突出的性能优势及产品特点。
我们产品主要应用在商用车市场,包括客车、重卡、物流、环卫、工程车等,重卡是我们的主攻方向,因为我们的燃料电池系统有高性能、高效率等特点,非常适用于重载类型的重卡。氢气的热值数倍于石油,在目前常见燃料中是最高的,且排放产物只有水,比纯电动效率更高且具备重载、长续航等优势。所以目前氢燃料电池在重型车的应用上较多。尤其2023年以后,市场趋势越来越向重卡应用方向发展,目前我们的燃料电池系统示范运营里程已超百万公里,主流应用在 31吨氢燃料电池自卸车上,这批自卸车在运营过程中展现出了出色的性能。驾驶舒适度高,操作稳定性优秀,为驾驶人员提供了良好的工作体验。车辆在行驶过程中无噪音、无污染,真正实现了绿色环保运输。此外,车辆具有动力强劲、加氢速度快、氢气利用率高、运行里程长等优势,节省了运营成本提高运行效率,收到运营商和驾驶人员的一致好评和高度赞扬!
对于整个燃料电池行业来说,现在是从示范向商业化过渡的阶段。目前氢能各环节成本还是偏高,市场化规模还不是很大。一个解决办法就是,制、储、运、加、用等产业链上下游联动,大家团结一致,齐心协力,把成本降下来,才能促使终端市场更快地实现市场化、规模化。反之呢,市场规模化后对产业链的降本发展也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这样就形成了很好的良性循环。
另外,氢能还是需要顶层设计的加持,希望相关部门出台更多的氢能扶持政策。比如山东高速对氢能汽车免费,这是一个很好的政策。氢能的政策大多是补贴给车厂或零部件厂商的,普通大众对氢能政策感受度不会很强,但这一政策对大众有很好的普及作用,增加民众对氢能车辆的认知度,对整个行业的繁荣也有推动作用。同时,对高污染、高能耗、高碳排放车辆等路权限制政策的颁布也是推动新能源汽车发展的重要支持。
氢能市场发展前景广阔,发展氢能是国家能源转型的重要战略,也是实现国家“双碳”目标的重要举措。氢能目前已正式进入发展快车道,全国二十多个省份及多个城市相继出台氢能产业规划,氢能产业不仅科技含量高,还能有效促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催生绿色低碳新产业链。据保守估计,到2060年,氢能在中国终端能源体系中的占比将达15%,带动形成10万亿元级的新兴产业。尽管产业前景广阔,但也面临着巨大挑战,与锂电等行业初期发展阶段一样,目前氢能发展存在基础设施铺垫不够完善、大众认知度不够、成本较高等问题,相信未来两三年之内,随着成本下降,基础设施的完善,氢能产业一定会越来越繁荣。
在产业链延伸上我们已经有所布局,比如今天发布的电解槽,这是制氢端的业务,而在产品应用端,我们也在开发兆瓦级的发电设备。另外,我们也筹划展开新一轮的融资,希望联合行业内更多的企业,形成产业链协同效应,推动氢能产业共同发展、共创共赢,为实现“双碳”贡献力量。责任编辑:张蓓 主编:张豫宁